楚剧唱腔音乐中,[迓腔]是楚剧唱腔中最主要的曲调之一,最早期,被称为哦呵腔,进城后才被[迓腔]之名取代。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既能咏物寄思,又能大段陈述,所以能表达各类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剧中人物。又因其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故有楚剧“看家腔”和“扛梁腔”之称。
[迓腔]包括女迓腔、男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它们的结构、板式、词格、句式相同,调式、旋法及伴奏定弦不同。表现性能亦各具特点。
由男迓腔发展而成。楚剧舞台上花睑行当的唱腔,原是搬用汉剧的西皮垛子和西皮一字板。1954年,武汉市楚剧团排练《秦香莲》时,由演员黄楚材和琴师吴学汉合作,在男迓腔的基础上,简化旋律,加强跳进,改变落音,增强力度,并改原“15”弦为弦伴奏,初步创作出[西皮迓腔],为包公等花睑行当所用。后经李雅樵、钟惠然在演唱中丰富和音乐工作者加工,渐趋完善。唱腔刚劲有力,激昂奔放。演唱时多用头腔共鸣。
1981年,应山县楚剧团在《铡美》中,将高腔用于包公“国太在公堂变了脸”的唱段中,与西皮迓腔高昂激越的特点形成对比,对表现人物的多侧面和丰富花睑的唱腔,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全省青年演员会演中受到好评。包公扮演者张太平获三等奖。
文字来源:楚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