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声乐,在中国民族声乐以至世界声乐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秦腔是中国民族戏曲中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秦腔以陕西方言为基础,在唱腔处理上符合一定的板腔艺术规律。秦腔在“收声归韵”方面没有京剧那么复杂,它的演唱方法多姿多彩,独具魅力。其唱腔既有“天苍苍,野茫茫”那种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排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一直受到国内外人们和广大戏剧工作者的重视和喜爱。
一.气息运用
戏曲声乐的呼吸方法和西洋歌剧的呼吸方法相同,戏曲歌唱要求呼出的气息要平稳,均匀。秦腔的练习分为两种方法:
(1). 纯呼吸练习法:具体办法是吸气要沉气于脐,再憋气,憋的时间愈长愈好,等憋不住时再慢慢呼气,这样可以锻炼气息的支持力的长短,一天可做多次。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可以锻炼气息的稳定和深度。
(2). 结合音调喊嗓练习法。我们知道戏曲唱法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利用“四呼”来进行吊嗓练习,这样节奏,时值较为自由。戏曲的“四功五法”都必须有很好的气息配合与支撑。在用气上不仅仅表现在唱腔中,还表现在人物要求的形体表情中。唱腔中气的运用来说,在表现人物感情比较平稳,速度比较缓慢,气就可以吸的多点,呼吸和行腔比较长;表现人物感情比较激烈,节奏比较紧张的地方,气就要吸得少而浅,表现呼吸急促有弹性。
秦腔表演中有七情:喜.怒.哀.乐.惊.思.忧。例如表现“喜”时呼吸相对平稳,舒缓;表现“怒”时气息得沉于胸部,呼吸节奏要紧促;表现“哀”时则需要气息大幅度往脐部弹跳起来;表现“思”则要求憋住气息等等。秦腔的各种换气在念白中频率比较高,例如年快白时要抢气,像“这.这.这…..”呀.啊.啊…..“等吐口音字时,要用短促和逗气。唱高音时,气就要吸得深而足,出气时耗气量大;唱低音时,气要吸得比高音少,往外呼气要平稳,舒缓,耗气量足;唱中音时,气要吸得浅,耗气量小。另外秦腔演唱气息得运用还有拖长音,弧形,一气多音多字,断音,高位置朗诵和吊嗓念白等练习,所以说秦腔得呼吸唱腔训练对唱歌训练也具有相互借鉴得意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