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 @杨易禾 在朋友圈里有发卢冠廷与李宗盛合唱的《凭着爱+再回首》,演唱角度上绝对称不上完美的版本,但细听来反倒有另一种感动,不知不觉竟反复听至今日。说来也巧,有人正好在微博上邀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李宗盛为什么是流行音乐的教父?”我对问题本身有保留意见,但还是按“如何评价李宗盛?”来絮絮叨叨说了些东西,回答如下(微博ID:粤语残片Music):
◎
一向不喜欢繁复去用“岁月”、“故事”、“时光”这类字眼言之无物地评价任何艺术创作者,很固执地认为所有抛离贡献和水准本身去谈“岁月”的说法都是耍流氓。尤其是提到李宗盛。
这些年来,音乐领域里很多人开始被封神,稍一不活跃,就成了“教父”、“殿堂级”、“先驱”,作为国内初代文青的祖师爷,李宗盛也难免会被世人冠以各种金冕,当然也是因为那些动人的作品。而更值得我们珍视的是,他当成为业内标杆人物之前,绝大多数人还不明白“制作人”这个角色对于整条音乐产业链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一点直到现在改观也不大,这就造成了我们想在听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歌曲,觉得好听有味道,最后:哦天哪,这首歌原来是他写的......哇哦,这些歌也是他写的诶。只不过这一切,没有李宗盛还会更糟。
◎
◎
两个人的相同点也很明显——研究“人”的使命始终贯穿于作品的灵魂,像是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的遗风,歌词含蓄也好直白也罢,旋律复杂也好简洁也罢。最后总是归结于人本身,这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千年前黄庭坚用来形容苏轼,千年后的中国也许只有此二人适用这句话评价。无分高低。
◎
文/Anko Lee
排版/ 玉米侠
责编/ 西北
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可进行号内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