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以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撼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声区不但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而不用美声学派的混合共鸣的方法,目的突出民族性。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使声音通畅甜美。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
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使得新一代的歌唱家如宋祖英、吴碧霞(美、民兼具)、阎维文、刘斌、王宏伟等,无论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还是声音的色泽、光彩、弹性、张力、技巧、美感,以及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乃至形象、气质、台风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这种新风格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出现了李维康、刘长瑜等少数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人物,他们的唱腔既有传统的行腔韵味,又有现代感,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人声艺术和配乐更融合了音乐的世界性,2004新年音乐会于魁智的演唱就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