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下午,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访问学者丽娜应邀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为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硕士学位点及本科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师生进行了题为《民歌背后的故事——鄂温克族使鹿部传统民歌为例》的精彩学术讲座。
讲座内容从以往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歌的保护工作中经常被忽略的歌词部分(文学创作)开始,歌中的呼号、衬词、拟声词都在她的研究范围之内,她的现场演绎也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她以《太阳姑娘》——玛妮专辑中的歌曲《太阳姑娘》、《茵提勒昆的故事》、《帕维尔的伊坎》、《库斯米的伊坎》《阿拉巴吉坎》、《丘克恰坎》、《恰卡因库尔在等我》、《呼唤走失的驯鹿》等民歌为例,结合大量详实的文字、图片,详细的介绍了“说唱故事”宁恩阿坎、传统民歌“哈安”、“舞歌”伊坎、萨满歌曲等四种鄂温克族使鹿部的传统音乐形式及歌曲背后的故事。给人类和世间万物带来光明的太阳姑娘与食人恶魔莽呓、勇敢的鄂温克猎人与莽呓的争斗的神话故事《太阳姑娘》;出猎途中病重的年轻猎人临终前思念心爱的姑娘达丽雅而演唱的哈安歌曲《阿拉巴吉坎》;机智聪明的小鸟茵提勒昆和追悔莫及的康阿达坎老人的故事《因提勒昆》,此外还讲述了帕维尔和库斯米两位年轻人爱情故事的伊坎歌曲《帕维尔的伊坎》、《库斯米的伊坎》。将使鹿部古老传统音乐从玛妮的外祖母娜杰莎(祖父伊纳肯奇•库德林)——母亲安娜(父亲尼格莱•伊纳肯奇•库德林)——玛妮传承脉络的梳理并展示,不仅让人了解使鹿鄂温克人的音乐文化,更展现了鲜活的狩猎部落生产生活场景及其世界观、价值观、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使在场师生们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贝尔茨河流域的狩猎区、敖鲁古雅的“乌力楞”和“撮罗子”里。
讲座后,在场学生对于鄂温克族使鹿部及其音乐文化的当前面临状况、对于研究工作的初衷和动力、田野调查心得体会等问题向丽娜进行的提问,她逐一进行耐心、详细的解答。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丽娜,鄂温克族,1987年从内蒙古艺术学校(我院前身)小提琴专业毕业,曾师从于孙家骥、吕宏久、好必斯等老师。她是一位掌握蒙、汉、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五种语言并长期扎根于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更是一位充满热情、乐观积极的青年音乐学者。近十几年来,她致力于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及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抢救、保护、传承事业,她的田野调查足迹不仅遍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黑龙江省、新疆塔城等“三少”民族聚居区,2015年她的视野已拓宽到跨境民族音乐文化(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埃文克人)研究中。2011至2013年间,她曾作为访问学者师从赵塔里木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深造。目前,她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搜集整理并编辑出版了《鄂温克民歌100首》、《鄂温克族歌曲精选》、《鄂温克族民歌精选》及《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太阳姑娘——玛妮•尼格莱•库德林专辑》CD光盘。发表学术论文及文章《鄂温克族传统音乐调查》、《兴安河的麻雀》、《巴斯根乃那达慕》等,正参与的项目《鄂温克族传统音乐概论》(正在进行)、《俄罗斯埃文克人传统音乐调查与研究》。丽娜还曾带领何秀芝、玛妮、关金芳、金树林、郭秀林、娜仁其其格、南吉勒玛等二十多位“三少”及布里亚特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重要的传承人到我院民族音乐传承驿站进行录音、口述采访和展演,成为呼伦贝尔地区民族音乐与专业院校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来源:草原音乐文化传承与研究驿站联盟
(主歌:伊力森 副歌:任晓楠)
“鄂温克旗彩虹之家”微信平台,竭诚为您服务!鄂温克、达斡尔、蒙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旗内外信息、乡镇苏木动态、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发布、企业宣传、个人广告发布、吃喝玩乐 、衣食住行......鄂温克旗自己的公益微信平台欢迎您的加入,所有商业广告全部免费发布!覆盖人群万人的鄂温克旗第一平台值得您信赖。动动你们可爱的手指关注一下吧!
鄂温克旗彩虹之家 微信号:ewkzhijia
邮箱号:ewkmz@126.com
服务热线:15648072626
扫一扫或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轻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