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素以能歌善舞而著称。
蒙古族民歌起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牧羊牧马需要高声召集牲畜,特别是风暴来临之际,更要甩开长腔高声吆喝,久而久之,有了曲调,形成了民歌
因地域不同,各地的民歌也有所不同。我县的传统民歌很多,几乎渗透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现笔者仅以流传我县的传统民歌为主,向读者介绍其形式及特点。
我县的传统民歌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宴歌、情歌、赞歌和宗教歌曲四类。
一、宴歌
喜庆欢宴场面上唱的歌。大多注重气氛渲染,语言或夸张或诙谐或热烈或洒脱;或如大江奔放汪洋恣肆,或如小桥流水棕棕流淌。如《酒歌》:
五百年陈酿的虎骨酒,
散发着平原的五谷芳香。
百岁老人喝一杯啊,
返老还童寿无疆。
二百年陈酿的虎骨酒,
散发着江湾的五谷芳香。
中年汉子喝一杯啊,
胸怀坦荡心善良。
……
二、情歌
情歌在蒙古族传统民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那达慕盛会,在敖包相会的日子里,蒙古族青年男女通过情歌相互表达爱慕之情。除了爱情歌曲以外,还有许多思乡、思念亲人的歌曲,籍此倾吐心曲,以诉衷肠。比如说《吉德儿哪哪》:
针是铁打的哎咳吆,
吉德儿哪哪嘿,
心是肉长的哎咳嘿,
吉德儿哪哪嘿,
半夜里梦中爬起来看你,
吉德儿哪哪嘿
……
再如《美丽的香袋》:
用江南丝绸做的美丽的香袋,
送给哥哥挂身上莫把我忘怀。
用彩色丝绸做的美丽的香袋,
送给哥哥挂身上莫把我忘怀。
思乡思亲的歌如《拉米香思亲》:
美丽的山鸡腾空飞起,
草地上扬起烟尘一缕。
就象父亲带我去出猎啊嗬咿,
勾起我儿时深深的记忆。
三、赞歌
对草原,对家乡,对自己眷恋的一切发出内心的赞美和称颂。如《白音花敖包》:
西侧是葱郁的白音花岗
家家门前灯光闪耀。
红墙黄瓦的圣殿啊,
是白音花敖包。
东侧是灵验的九神高庙,
神灵面前烛光闪耀。
宽敞明亮的佛殿啊,
是白音花敖包。
四、宗教歌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乾隆末年建成,位于王府(今王府新村)南九公里处,共传七世活佛,信徒无数。该庙(名“富余正洁寺”)宗教歌曲广为流传。如《寺庙赞》(既赞美富余正洁寺的歌):
为什么南飞的大雁盘旋留恋?
是第一世王爷在这里把寺庙修建。
为什么蒙古人民除恶向善?
。
为什么五色祥云降落草原?
是宗喀巴的化身在这里出现。
为什么虔诚的香客络绎不断?
是济世活佛登上了佛殿。
为什么星光闪烁通宵达旦?
是香火星光连成一片。
为什么缭绕的香烟日夜不散?
是活佛在这里坐禅。
为什么梅花鹿在草原上自由奔跑?
是蒙古人民洪福齐天。
为什么人寿年丰天如人愿?
是活佛普度众生法力无边。
以上是从内容上划分,如果从创作手法和方式等方面来分析,还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韵律
蒙古族民歌不同于其他民歌,它讲究押句首韵,既头一个词的词首音为韵脚,读起来上口,唱起来合韵。如《千朵花》第一、第二段对比:
跨上灰色的骏马飞奔啊,
俏丽的千朵花姑娘要出嫁。
跨上青色的骏马飞奔啊,
痴情的哥哥要送上几句话。
歌中一三句押的既是句首韵。
二、比兴
蒙古族传统民歌讲究比兴,以此来表达歌中的词义,使之更精确,更易懂。如著名的《达古拉》就是如此:
搭一个小窝棚,
五尺秆子有何用,
不是自己心上的人,
苦献殷勤有何用。
搭一个席子棚,
七尺秆子有何用,
不是自己爱慕的人,
朝思暮想有何用。
三、复沓
复沓在蒙古族传统民歌中用的比例不大,但效果却比较好,用好了可以烘托和渲染气氛,给听者创造一个特殊的情境,大多用于心境表达。如《达古拉》:
西北天上黑云腾腾莫非是要下大雨,
我的右眼跳动不安莫非跟达古拉就要两分离?
西北天上黑云腾腾莫非是要下大雨,
我的左眼跳动不安莫非跟达古拉就要两分离?
粗心者初看认为这两段歌词完全相同,其实稍细心就能看出,两段词中,二、四句中有一词之差,那就是二句唱“右眼跳动”,而四句则唱“左眼跳动”,这种复沓的手法,仅用了一字之差,就把女主人焦躁不安的心境衬托出来了。
蒙古族传统民歌中还有许多艺术手法,如喜欢用数字的《罕山叙律格》:
三层佛殿上啊,
三十二个银镶的窗扇。
四层佛殿上啊,
四十二棵玉柱金龙盘。
还有喜欢用季节的方位词的《姑娘思乡》:
东山东山顶上啊,
群群鸟儿在歌唱。
委婉悲凉的歌声啊,
叫我心醉叫我神荡。
南山南山顶上啊,
群群鸟儿在歌唱。
委婉悲凉的歌声啊,
叫我想起家乡想起爹娘。
总的说来,蒙古族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每到民族文化节的时候,我们还会听到那优美动听的蒙古族传统民歌。
(该文载于《杜尔伯特文化》2008年第2期)
来源 | 杜尔伯特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