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白话歌曲 >〖乡音如歌〗宁海传统民谣乡土神韵十足,你会几首?

〖乡音如歌〗宁海传统民谣乡土神韵十足,你会几首?

2023-05-10 14:56:27

提示点击上方"宁海新闻网"订阅本刊

在宁海这座千年历史的城市里,那些记录着过往记忆的民谣,大多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今日,不妨让我们再去吟唱那些似曾相识的民谣,去回味乡音里的泛黄时光。


一、宁海民谣的乡土神韵

民谣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语言质朴平易,不用华丽的词藻来雕琢修饰,妇孺老幼都能朗朗上口。宁海地处吴语太湖片与台州片的交汇之处,宁海方言除岔路镇以南归属吴语台州片外,基本归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由于我县比较复杂的行政建制历史,使得宁海方言内部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宁海方言词语古朴又现代,既保留一定的古音词汇,又糅合进了一定现代化词语和普通话词形,不少词语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宁海方言存在北中南内部差异,但境内人们在交流通话方面并不存在很大困难。


宁海民谣产生于传统民俗文化基础之上,内容丰富,是宁海历史文化的“有声历书”。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在解放后首次对全县民间文学进行全面搜集整理,在全县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经过严格普查挖掘筛选,将本地故事、民谣和谚语汇编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海县卷》,其中精选民谣181首


两次全面系统性的民谣搜集,及时地保留了各地濒临消失的民谣。有些民谣还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如猜拳、数髅等。这些民谣的吟唱者不仅对民谣中的人事物熟悉,并在方言上也保留了纯正的发音。


二、宁海民谣的五光十色

宁海民谣在内容上,有稚趣盎然的儿歌,反映时代特色和人物的民谣,反映现实生活、针砭时弊的民谣,反映婆媳关系的民谣,反映婚姻爱情的民谣,反映地方风光和物产的民谣等;在形式上,有的诙谐幽默,有的语言辛辣,有的娓娓道来。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海县歌谣谚语卷》中,大致将宁海民谣分成了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以及历史传说歌、故事歌、儿歌、乡土歌9类民谣。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如今可能没有这些乡土生活的体验,但通过这些民谣,我们仍可以去怀念,去追寻这些无法看到的曾经的风景和生活。


劳动民谣中对宁海山海特色的农民生活劳动有着直接的描写,其中有涉及物产类如《红钳蟹》,或劳动号子《三声号》《摇橹号子》等民谣。


  种田容易难起头

  种田容易难起头,砌房难砌八角楼,

  烧瓦难烧龙鳞瓦,打铁难打钓鱼钩。

  1987年采录于桥头胡


  茶山岩头屋栋高

  茶山岩头屋栋高,望得茶山岩下仙茶泡,

  望得五屿门外有强盗,望得镇海关口放大炮。

  茶山岩头屋栋高,望得宁海城里出英豪,

  望得毛屿小村人头挤,望得石浦陡门廿四道。

  陡门:防潮大闸

  1987年采录于力洋


生活民谣既有对家庭伦理的教化,也有对社会行业风尚的反映,当然也有节庆民俗的记录,其数量也是各个民谣类别当中数量较多的。


  渔家谣

  渔网肩头挂,面孔眼泪爬,

  船到嵊泗洋,心里格外怕。

  一脚棺材里,一脚棺材外,全家老小眼望吊。

  潮涨潮落长记挂,但愿金砖银砖满船载,但愿风平浪静早归家。

  金砖银砖:指黄鱼、带鱼。

  1976年采录于西店樟树村


  山里头人三样宝

  山里头人三样宝,蜡烛横放倒,柴株当棉袄,乌糯当糯稻。

  三样宝:指竹片照明、烤火取暖和狼箕(蕨类)为食,折射生活艰苦。

  1987年采录于胡陈东仓大赖


  节俗谣

  清明吃菁草,四月初八吃柴脑,

  端午笋壳包,六月六尝新吃麦糕,

  八月十六蒸洋糕,九月重阳麻糍糕,

  十四吃团,冬至汤圆,年夜饭大团圆。

  1987年采录于岔路王爱上屋基


  过年歌

  二十茫茫,廿一煎糖,廿二打糖糕,廿三亲戚跑,廿四打尘塕,廿五送长工,廿六走珠岙,廿七牵脚燥,廿八扫堂前,廿九好谢年,三十好过年。

  珠岙:集镇名,在现三门境内。

  牵脚燥:休息。

  1987年采录于桑洲慕胡山村


情歌民谣和众多民谣中的爱情题材一样,既有相思相望不相亲的苦恋,也有恩爱甜蜜的热恋恋歌,但颂扬朴实爱情、终身相守的民谣数量也不在少数。


  但愿上天落大雨

  送郎送到岭头前,一朵乌云在半天。

  但愿上天落大雨,好留我郎在身边。

  1987年采录于辛岭


  苦楝苦来苦连根

  苦楝苦来苦连根,苦楝烧茶苦到心。

  苦楝烧茶我来吃,不嫌苦来我来跟。

  1987年采录于桥头胡


童谣的语言更为体现宁海方言的韵律,且多在儿童游戏中传唱,浅显易懂。


  头子歌

  起个早上头,走到上桥头。

  抬来钉头,打把锄头,削点草头,烧堆灰头,

  种点早豆,拔点菜头,担到上街头,卖点钞票头。

  买只猪头,吃个昏头,走到楼梯头,跌在眠床头,呼噜呼噜响鼻头。

  1987年采录于回浦


  捉螺蛳歌

  念念螺蛳经,螺蛳住在海中心。

  捉你来,清汤滚。敲你尾巴吃你肉,还要嫌你呒不肉。

  螺蛳壳,抛到东南西北角。鸡搜搜,鸭碌碌,猪油炒炒好过酒。

  1987年采录于长街


仪式歌多篇幅较长,格式工整,按照红白喜事的各个环节念唱,如婚礼中的《请新郎》、《四杯酒》、《送洞房歌》等,展现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和婚后生活教导。


  讨果子(节选)

  糖圆香又甜,夫妻好百年。花生圆带长,下年好做娘。

  饼干四角方,生个小儿郎。米胖糖糕胖,生儿白又壮。

  1986年采录于王爱


  弟兄吃果子酒(节选)

  荔枝栗子粒粒生,枝枝节节保爹娘,

  新人尝了荔子果,果子同心积德长。

  1987年采录于峡山


乡土民谣多为全县各地乡土民情的表现,或是赞颂当地“好地方”,或是反映当地传统特色。


  白溪谣

  白溪,白溪,田高,水低;

  后面琅玑山,前面白溪滩;

  土地三分三,番薯芋艿也当餐。

  1987年采录于岔路


  天下歌(节选)

  正月锣鼓闹元宵,新城梅岙出苔条。

  萝卜青菜水车出,百样树木桃源桥。

  二月杨柳发枝青,龙宫马岙出田菁。

  上好香鱼凫溪出,深甽凤潭烧炭人。

  三月桃花枝上飘,北路灯头大风庙。

  三贩私盐璜溪口,堤树岭脚出缸窑。

  四月蔷薇开得青,鸡鸭鸟鹅落梅林。

  大小主人花园里,弹唱莲子在黄墩。

  1985年采录于一市



三、“乡音教育”的民谣实践

燕啊燕,飞上天。天门关,飞过山。山头白,飞过麦。麦头摇,飞过桥……”在县实验幼儿园,每天的早操时间,都会响起活泼稚嫩的宁海方言童谣,孩子们一边跟着音乐念童谣,一边做着互动游戏,这是实验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创新的“方言教学”。


近年来,不少老师在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发现,现在的孩子听不懂、不会讲方言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孩子们讲着普通话,而部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只会宁海方言,祖孙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交流,这使得他们感到对孩子进行方言教育很有必要性。


在未开展“方言教学”前,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一项针对当时园内450名幼儿进行的方言掌握程度的调查。让每个班级的老师采用宁海方言与孩子自然交谈的方式,看看究竟有多少孩子能够熟练用方言进行沟通。统计结果显示,全园450名幼儿中,仅有56名幼儿能流利地用方言与老师交流;能听懂不会说的有98名幼儿,而听到老师用方言提问,觉得好笑又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孩子却占了三分之二。


考虑到生硬的教学并不能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老师们决定从宁海童谣入手,让孩子们在念一念、学一学、做一做、演一演中萌发说方言的兴趣。但摆在她们眼前的难题是,这方面的教材和经验都相当匮乏。


为了收集更多宁海正宗的民间童谣,幼儿园的老师们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走访了当地45位老人,收集整理了62首民间童谣。在搜集的过程中也曾闹过笑话,有些童谣连老师也听不懂。最终,通过录音内容整理,老师们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的童谣编辑成方言教学材料,通过选取节奏欢快的配乐,邀请年轻教师念出童谣,然后合成录音、做成视频。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选取不同程度的民谣进行教学,并且在每天早操活动中,孩子们能边唱童谣,边做早操,从而在朗朗上口的童谣中自然地学会方言。


此外,该幼儿园已连续四年举办“方言节”,在孩子们对方言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底蕴等文化元素融入方言之中。


“方言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对于孩子传承当地的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该幼儿园园长丁莹莹在采访中表示,该幼儿园对于方言课的内容,还将不断完善和拓展。



本文有删减,点击【阅读原文】可看完整文章。



□ 来源:宁海新闻网 胡琦

□ 编辑:绍强

□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END ---




觉得不错,给个ZAN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东白话音乐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