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类
山西的山歌,又有“山曲” “开花调” “卷席片”等不同种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1. 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句结构。2. 词、曲、格律均较自由,多为即兴编唱。群众的说法是“做甚唱甚,想甚唱甚,见甚唱甚”。3. 无需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但由于流行在不同地区,语言、音调以及演唱方法等均有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的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岚县、兴县、临县、离石等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带的“山曲”,都具有高亢、嘹亮、悠长、舒展等特点,富有山野风味,尤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这里的山曲绝大部分,上下两句的旋律基本相同,惟有落音的一音之差,为平行结构。但旋律优美,歌词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题材广泛,尤以情歌最为动人。如《羊倌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割莜麦》《想亲亲想在心眼上》《人在门外心在家》《眊你两回》《说下实话留想头》《在河湾》等,流传很广。
开花调——是流行在左权、和顺、武乡等县的山歌。因其歌词的上句总是以“××开花”起兴,下句点题而得名。它以左权县为中心,其风格特点是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不是上下句变化较小的平行结构,而是变化较大的、呼应式的对比结构;旋律流畅、清新,曲调优美动听,抒情性较强。其中有一些3/8节拍的小曲,如《会哥哥》《单相思》《想情哥》《苦相思》等,节奏明快,旋律活泼。还有一些精品,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有了心思慢慢来》等,也广为流行。
卷席片——也叫“烂席片”,是定襄、忻州和雁北一带流传的山歌。它的节奏较为平稳,但音调婉转,旋律柔美,别具一格。歌词常用上下句排比手法,比喻贴切,颇有韵味,如《娘老子主婚害死人》等。
号子类
“号子”是人们劳动时唱的歌,所以也叫“劳动号子”。它在劳动过程中起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的作用,节奏性很强。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工程号子”,其中又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两种。这种号子流布广泛,在建筑工地上,就能听到号子的歌声。
二是“船夫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地。这种号子又根据不同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等。各种号子的音调互不相同,都无固定唱词,是在劳动过程中由领号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的。山西号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如河曲的《推船号子》《打蓝调》,五台的《打基歌》,定襄的《打硪歌》,芮城的《拉篷号子》等等。
小调类
小调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吟唱的小曲,由明、清小曲演变而来。在山西的各类民歌中,小调数量最多,分布在全省各地。
山西小调富有表现力,题材、形式丰富多彩。有优美动听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送情郎》等;有感人至深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骂婆婆》《洪秀英》《苦伶仃》等;有轻松欢快的歌,如《观灯》《闹元霄》《对花》《打秋千》《拜大年》等;有催人泪下的悲伤的歌,如《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哭五更》《诉苦》等;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古里怪》《要女婿》《高高山上一圪嘟嘟蒜》等;也有针砭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不像话》《不相配》《抓跳蚤》等。总之,它包罗万象,各种情调的音乐兼而有之。
小调的曲式结构也多种多样,但四句式的分节歌是基本形式,数量也最多。如《绣荷包》《拣蓝炭》等。其次,上下句结合的两句式的小调也占较大比重,它体现了上下呼应和对衬的规律,如《交城山》《四十里平川瞭不见人》等。此外,还有两句半、三句、三句半、五句、五句半、六句等结构。其歌词格式以七字句为多,其次是十字句和五字句,也有的是这3种句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总之,不管是曲式结构,还是歌词格式,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格局。有许多曲调在全国流行),《绣荷包》、《交城山》、《观灯》、《一根扁担》等。
秧歌类
有一部分民歌,其中有一定人物和故事情节,适于表演。各地的秧歌队,大都在名为“大场子”的集体舞表演之后,还要停下来围战圈,进行“小场子”表演,所演唱的歌,大多有一定的人物、故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民歌手和民间艺人对其不断进行加工和完善,这种歌的故事性、情节性和戏剧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是有的就由地摊表演搬上舞台表演,形成“歌舞小戏”,成为戏曲剧种。如:祁太秧歌、沁源秧歌、汾孝秧歌、河曲二人台、左权小花戏等皆属此类。
祁太秧歌和汾孝秧歌——祁太秧歌由于广泛流行于晋中平川地区,也叫晋中秧歌。它有近300个曲调,调式丰富。优美动听、风格别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如《绣花灯》《送樱桃》《卖高底》《看秧歌》《十家牌》《大挑菜》《卖元宵》《算帐》《卖烧土》《采棉花》《拾麦穗》等。
沁源秧歌——流行于沁源一带,它也是在小调和地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地方小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曲调丰富多彩,四句式结构为基本形式,有的热情、豪放,如《偏坡扭》《大挑腔》《嘣子调》等;有的流畅婉转,抒情性强,如《独守寒窑》《抱琵琶》《梳妆台》等。
二人台——是流行于晋西北、雁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因表演者原来只有一旦、一丑,故称“二人台”。又因最早盛行于河曲县,也称“河曲二人台”。曲目丰富,曲调优美、婉转,抒情性很强,具有清新、活泼、明快的音乐风格。部分曲调在群众中颇为流行,如《走西口》《打金钱》《挂红灯》《转山头》《打樱桃》《看病》《尼姑思凡》《五哥放羊》《送情郎》等。也正因为这些民歌有着十分感人和迷人的魅力,故近年来流传面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