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可谓台湾流行音乐的战国时代。歌手风格各异,曲风包罗万象,创作者也是天马行空。
既有齐豫、潘越云彰显艺术格调的主流歌曲,也有探索蓝调风格的苏芮、罗纮武;既有坚持民谣路线的李宗盛,也有尝试电子舞曲的纪宏仁;当然还有像费玉清、邓丽君以演唱民歌或小调式歌曲广受欢迎的。
形容费玉清的演唱,有一个成语颇为准确:金声玉振。
费玉清的唱法有着不同于一般歌手的独特风格,更多的是用类似于“民族唱腔”的方式来演绎流行歌曲。国内的声乐界老前辈潘乃宪,是挑剔出了名的大师,他也承认费玉清的声音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美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费玉清17岁成名,1977年在刘家昌提携下发行的第一张唱片就奠定了他的“金嗓民歌”风格。
80年代初,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唱片集团东尼机构在台湾开设了分公司,不惜重金签下了刘文正、费玉清、凤飞飞等当红歌星,费玉清也由此取得了进军海外市场的有利条件。
费玉清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个一流音色的歌手,他在东尼唱片(包括86年过档到天下唱片)一直尝试探索不同的曲风、歌路,大量的选曲兼有当代流行与古典中国风,如《长江水》、《一剪梅》、《变色的长城》、《梦驼铃》、《芦花舟》等。展现了具有大家风度、中国气派的全新形象。
民歌时期以来,台湾的音乐人希望用歌曲表达一些大时代的自觉,捕捉一些血脉贲张、壮怀激烈的情感。他们经常有一种“无根”的焦虑,总想在历史中寻找致意的对象:那可能是旧体诗里的“古典中国”、现代诗里的“文艺中国”,也可能是模糊的“国族意识”。
而这类或雄浑大气或深沉悲壮,描写家国情愁的作品,正是制作人谭健常、小轩伉俪所擅长的,也惟有费玉清能以这类歌曲为主轴自成一派。
之前已由刘文正蝉联三届的金钟奖最佳男歌手,在1984年颁给了费玉清,这也象征着华语歌坛两位男性巨星的世代交替。
作者:李木子
七十年代生人,八十年代末开始接触港台流行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1992年尝试写下第一篇流行乐评,2001年曾玩票主持了一年的电台古典音乐鉴赏节目《Music In Paradise》。
台湾流行音乐的珠玉脉络(30)
台湾流行音乐的珠玉脉络(29)
台湾流行音乐的珠玉脉络(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