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峰 山西大学副教授
美声唱法赏与析
李岩峰
今天讲的题目叫美声唱法赏与析。我们知道在中国官方或者理论界给予了这么几种定位唱法,一就是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源于十四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中世纪时期,那么翻译过来大家看,上面是意大利文叫Bel Canto。我解释一下,第一个单词实际上是缩写,第一个单词是BELLO,这是一个完整的拼读。因为语法问题和后边的Canto这个词要缩写,缩写成了Bel Canto。Bel 是什么意思?是美丽的意思。意大利语分阳性词和阴性词,跟到后边歌唱的Canto,这是阳性词,所以前面是 Bel;如果后边跟阴性词,它成了Bal,a是阴性词,解释直译过来应该叫做美丽的歌唱或者叫完美的歌唱。
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给它翻译过来以后叫美声唱法,或者美声流派唱法。这种定义实际上还是有一些缺陷,因为这种定义可能给我们学习唱歌的人,尤其学习这种传统歌唱,像这种美声唱法可能会有些偏差。因为美丽的声音,大家只注重美声,声音了,而不注重演唱的内容还有演唱的这种形式。这样会造成一种什么?老百姓在听这种唱法的时候觉得和我们有距离感,只重声,不重情,不重义。光是说技术手段这是一个问题,这是美声唱法。
现在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以后,大概是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候开始发展流传,主要首先是在上海和北京开始,然后流传到全国各地,现在全国已经有11个音乐学院,还有很多大学综合类大学都有自己的艺术学院或者音乐学院。那么学习这种唱法的人有很多很多,如何唱好中国作品?首先还是要把歌词要弄好,大家说了我们唱中国歌是我们的母语,有什么唱不好的,实际上是错的。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初期孩子们去学唱法的时候,都是唱中国歌要比唱外国歌要好一些,当学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定的程度以后,你会发现唱外国作品会比中国作品要好。
为什么呢 ?第一点,因为这个唱法是从意大利传来的,那么它的语言呢,意大利语是根据唱法来的或者这个说唱法是根据语言来的。所以说你唱外国作品,字非常容易套进去,唱中国字,中国的韵母很多,意大利语只有五个韵母,它不叫韵母叫母音,我们的拼音叫韵母,我们的母音有很多,实际上咬字的时候是非常难咬,比外国歌要难咬,所以有时候就会造成咬字不清。唱中国歌的时候听见不清楚,这是一个原因。
再一个就是方法上的偏差。只注意声音了,而不注意咬字,只要认为声音好听就够了,其实这是种错误的片面的。如何唱好中国作品呢?首先我会要求我的学生们把歌词先好好的朗读,不是说话,不像生活中的说话,就像朗诵一样把它好好的读几遍,然后再带到歌唱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还会出现倒字的问题,在具体过程中,我们再每个字每个字再调调,每一个元音该怎么套这个元音该往哪个元音上套,那么它会形成连贯的线条听起来会很舒服,但是又不会让我们听见字又不清晰。这是一个技术手段。
在意大利,我的老师今年已经76岁了,如果上课做示范一样很高的音,一样轻松做示范,他快80岁的人一样能唱。在意大利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今年已经95岁了,还能登台演唱,说话都说不清了,但是一唱歌很清楚,一说话他颤颤巍巍抖的声音,但是一唱歌, 舞台上一唱歌根本不像近百岁老人,声音还是很年轻,这就是科学的方法魅力所在。包括中国的戏曲,戏曲方面的一些非常有名的表演艺术家,七八十岁一样能唱。这就是好听的科学的能够持久的发声的方法,并不能称之为美声唱法它就是科学的,它就是最科学的最持久的。
其实就这个唱法来说,是我们中国理论界把它人为地分成了这么几块、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有通俗唱法,对吧,后来又出来个原生态唱法。全是人为得出来的东西,平时我们现在大家听到的所谓的民族唱法,比如说男声以我们山西的阎维文,女声以她们为榜样,为例子。
他们是现在的民族唱法,那么这种唱法能不能够代表中国的民族唱法呢?实际上是代表不了,这种其实是学院派而定的唱法,我刚才说的民族唱法更确切的叫民间唱法。比如说蒙古族和藏族,这两个民族的唱法是完全不同,虽然离得很近但是完全不同;和新疆呢,新疆有维吾尔、哈萨克,它都是不一样的;南方呢,南方有很多的民族;比如像侗族大歌完全不同;还有我们汉族自己的民族唱法。
对于新民歌的这种定义,它是这样定义:民族新唱法,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学院派的一种唱法是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腔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等等,这都是些专业术语。我就不过多的介绍了,像这样的唱法,以前理论界学术界也有过很多讨论,像现在中国的民族唱法叫千人一声。就是说大家出来的声音都一样,听见都差不多,民族唱法都是那样。实际上是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特色,每个人出来声音都不一样,张三就是张三的声音,李四就是李四的声音,虽然方法相同,但是音色特点出来应该不一样的,这是民族唱法。
还有就是我对于民族唱法的一点感触,它虽然借用了美声方面的科学的发声方法,但是照目前来说,中国的现在的民族唱法,到了40岁以后我分析还是因为演唱方法的问题。40岁之后声音就开始摇晃,声音出来波浪很大,实际上我们要求声音出来颤音,这个是有科学的比例。术语叫Vibrato就是颤音,颤音的频率有规定的,你快了,颤音唱的快了,我们叫它羊嗓子,就像羊叫一样,颤音唱的慢了就成了大颤,有时候看了会觉得在跑调,鹅鹅鹅,就成了这么颤,羊叫我也不会,抖得非常快。像我有时候听学生看看他能不能学,这种嗓子就不能学。但是在流行唱法里面就另一说了,传统方法是不能学。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还是因为方法,方法不够科学,用声过度,用嗓过度造成的,时间长了以后。 我们的声带它必然会衰退。尤其上一些年龄的时候,你的声带拉的时间紧了以后,它就松了,撑不住以后声音就会摇晃,男声也好,女声也好,都有这个问题,而且是普遍性的。
包括我们知名的歌唱家,我不点名了,大家回去可以注意听一听。你听他们现场唱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声音,声音颤得很厉害,晃得很厉害很大,这是民族唱法出现的这些问题。还有现在新民歌唱法定义当中的到底是不是民族唱法?大家还可以留意一下,这种民族唱法出来以后,音乐的配器里面可能只有1到2件的这种民族乐器在里面作为支撑,其他的主要乐队的框架还是变频乐为主,或者电子乐,这样的音乐能不能称之为中国的民族唱法,这个还是有待商榷。我是把它定义为流行音乐的,因为它完全是流行音乐的手段,流行唱法的手段——电声四大件,电钢琴、合成器、电吉他、贝司、鼓、架子鼓什么都有。它们还能叫中国的民族唱法吗?我想这个还是有待讨论的。
再介绍一个唱法就是现在说的流行唱法。过去在80年代的时候叫通俗唱法,这个唱法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把它的唱法名字变了,变成流行音乐、流行唱法。它变成这个唱法实际上是根据美国的唱法,Popular,流行,它是这么翻译过来,改成了流行唱法。它觉得这个通俗唱法不好听,它的演唱特点基本上用真声来演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与感染力,那么演唱时不需要使用共鸣。我刚才说的那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共鸣腔,流行唱法是基本上不用共鸣腔,也不是一点不用,它会用一点,但基本上不用。我们说话时的这种状态很接近,这是流行唱法,因为它不用这个腔体,所以音量非常小,它得借助电声手段,比如说音响,比如说麦克,也需要话筒,如果脱离了这个东西的话,台下的观众是听不到的。
再一个也就没有流行唱法音色,好听的那种音色,它是需要借助电声设备、扩音设备。这几种唱法,当然还有种唱法叫原生态唱法,不大解释它了。原生态唱法,现在主要就是山西比较有名的原生态唱法高保利、还有石占明,完全是自然的,没有经过修饰。那么这几种唱法我给大家说一下,它的唱法之间的这种区别。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哪?美声、民族、流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共鸣腔体。
什么是共鸣腔体?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共鸣腔体。我们唱歌的时候,人的身体是整个一个大的腔体,由各个小腔体组成的,比如说腹腔、胸腔、喉腔、口腔、头腔,由大大小小的各个腔体组成这样一个大的腔体,需要运用腔体里面发出的声音,才是唱歌时所需要的声音。
那么以美声唱法为例,因为它发展在十四十五世纪就开始有了,当然最早的时候还是在宫廷里,在一个剧场。尤其是那个时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或者是看过电视上就是说斗兽场,很大的一个露天的剧场,需要你唱歌,需要让底下的观众能听清,那么必须得借助这种共鸣,没有这种共鸣是听不到的。
我唱两句,大家听一下:Che bella cosa e' na jurnata 'e sole
我相信外面楼道里的人也会听到,它就是共鸣。共鸣的意思就是要引起共振,我们都学过物理,要引起共振,要让很远处的人。就是说现在第一排的人听到的是这么大的音量,最后一排的人,他听到的也是这么大的,这个就是好的技术。那么有的学习美声的人,第一排的人听的声音很小,那么最后一排的人听不到了,说明你那个共鸣是假共鸣只是局部共鸣的,声音不往出传,传不远,对吧。在意大利那个时期,你必须要达到这种程度才能让底下观众才能听清,他们才会给你鼓掌。是吧!这是共鸣腔。
那么说民族唱法也有,但是只用了局部的,它不会全腔体振动,它会局部振动。比如说我们用到的胸腔共鸣,还有头腔共鸣。两个腔体的共鸣比例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那么在共鸣上和声音音色上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我给大家唱一句我们的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是吧?它这个声音和“蓝蓝的天”不一样,全腔体共鸣和局部腔体共鸣完全不同。那么流行唱法的或者说是通俗唱法是基本上不用,就是现在用我说话的这种声音,说话的那种声音来演唱:“清晨我站在”就是这么大的音量。你如果要是没有话筒的话可能就听不清了,因为今天场地还比较小,如果再大一点可能就听不到,或者舞台离观众远一点就听不清了,这就是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腔体运用上。
好,现在我想就是说从我个人做了传统音乐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就是怎么能传播它,能让普通老百姓更多地去接受。实际上现在就是。中国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里面的大剧院音乐厅。每天都在上演不同国家剧目。底下的观众可能现在有大概能超过1/3是普通老百姓在看。
我想,中国什么时候能在剧院剧场里面,底下的观众能超过半数以上是普通大众的话,那么我们国家的艺术水准可就上去。因为,现在比如像我们这种省会级的城市,在底下去看音乐会,去听音乐会的人。90%的人,你问吧,肯定是学这个的,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去听的,可能免费送他张票,他可能会去听听就走了。大部分还是干这行的,其他人去他也听不懂,他也不喜欢,他不愿意听。
所以说我觉得这个事业如果想要把它发展起来,还是我们的教育中小学教育要重视起来。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尽可能的能普及能让大家能听懂,能让大家接受,觉得这个东西没有离我们距离那么远。
谢谢大家!
在这里可以找到【娴院演讲】相关内容。
娴院新浪微博:娴院
观看娴院演讲全部视频:请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搜索【娴院】
娴院音频:喜马拉雅、荔枝FM、网易音乐、蜻蜓FM搜索【娴院】
今日头条:在今日头条搜索【娴院】
网站:www.sxxianyuan.com / www.sxxianyu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