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陆游(渔家傲 寄仲高)
自古家书就具有煽情的色彩,对于游子而言,那短短三两页蝌蚪文字,或正或歪,都包含着他们对家人的问候和交代。压抑多日的思念抑或叮嘱,都要在短短几行字里面捎过去,可见字字分量之重,这就是所谓“家书抵万金”。
但如今,在电话,微信等便捷的沟通方式的影响下,家书这种费时费力的沟通方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近日,刷微博的我无意间被热点上“杨紫的一封家书”所吸引,带着好奇心打开,结果看完时已经哭的止不住泪,再也没有心情去关注其他的热点。
“把最真实的自己,讲给最爱的人”,这期《一封家书》栏目组邀请了新生代实力演员杨紫,用书写家书的方式对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她的娓娓道来之下,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一份家书书写多少寄托,一份家书道出多少思念。这不禁让人想起来自李春波老师20年前创作的同名歌曲《一份家书》。
对这个名字,可能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印象,但是在10年前,说起他的《小芳》,《一封家书》可谓是家喻户晓都能哼唱的歌曲。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短短数句,就述说了一个在外奋斗的游子对家中的牵挂。李春波老师曾在采访中提到,当时创作《一封家书》这首歌时,他正在广州打拼,生活很苦。有一个下午特别想家,就想给父母写封信,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全是豆腐帐,昨天干嘛了今天干嘛了,每天的内容差不多。痛哭流涕之后,正好宿舍里有琴,他就一边弹琴一边想这信怎么写,于是把这封信创作成了一首歌。
此歌一经发售,就触动了无数的游子的思乡之心,仅仅在一个月内,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大关,被广为传唱,使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流行乐坛兴起了一股“城市民谣”的热潮。1995年,该曲获得1994第三届“金唱片”奖,李春波老师凭借这首歌曲在那一年获得了中国流行音乐1994风云人物奖。
究其原因,这首歌走红得益于在那个年代家书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此歌以家书平铺直叙的方法将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娓娓道来,其中朴素真诚的思乡情怀,引起了众多喜爱的听众的共鸣。
如今20年后,这首歌曲还一直活跃在春晚演出的歌唱名单中,作为联系儿女与父母关系的一块万金油,继续发光发热。
身为原创,李春波的家书唱出了“知青年代”的文化回忆,将家书蕴含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听过这首歌的青年。
在他之后,无数翻唱,将歌曲唱出自己的味道。
其中颇负盛名的有好妹妹乐队,他们在原词的基础上,做出了改动,使这首歌变得更加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心理想法。
其实我更想回家
我买了一双舞鞋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妈妈一定在广场称霸
你就是小区的一朵花
这首改编的《一封家书》是2016年电影《一切都好》的推广曲。电影翻版自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讲述了一个心系儿女的父亲只身辗转各地,只为探望他那些在外奋斗的孩子们,而子女在外打拼不易,却依然要跟父母说“一切都好”的故事。
乐队主唱秦昊磁性的声线让这一版的《一封家书》有一种少年感,不像原版那么沧桑浑厚,而像是一个刚刚工作的青年,温柔的述说着自己在外一切都好,请爸妈放心。
好妹妹乐队将原词中的让父亲多休息,给母亲买毛衣,换成了父母别催婚,多跳广场舞,衔接了时代,与原版相比增加一丝祈求与家人相互理解的味道,反应了目前青年“漂族”对家中的挂念和如今所面临的催婚问题,让原版歌曲有了新的意义。
当然作为影片宣传,姚晨等主唱也翻唱了一版《一封家书》,虽然不够惊艳,但胜在在感情到位,将他们在电影中所表现的角色心声融入了这版歌里。
除了这几版传唱的版本外,童音版的《一封家书》也别有趣味。
由北京卫视播出的《音乐大师课》中,陈弈彤和宋亚轩这两个小朋友合唱了他们的一封家书,声音婉转清脆,温柔甜美,像是两个黄发垂髫的孩童说着让父母放心,他们一切安好,让人听上去就母爱泛滥,想把他俩抱在怀里狠狠亲口。
《一封家书》这首歌,千百人有千百种的唱法,因为家书是每个人写给自己家中独一无二的信,每一个人唱出的都是自己的味道。但一样的是,所有的歌声中都饱含着在外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思念,通过几封白笺,千里家书,寄到我们最爱的人身边,对他们说句我们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