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联盟故事 >当代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1

当代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1

2023-05-10 14:56:27

河南曲剧自1926年登台至今,已有八十五年的历史,如今它是河南地方戏的第二大剧种。在其发展的最兴盛阶段,专业剧团数量在全国300多个剧种当中排列第十,流行到了新疆、内蒙、甘肃、台湾、安徽、湖北、山西等13个省(区),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河南。很可惜的是,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河南曲剧辉煌不再,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什么当年全国排名第十的剧种现在却是日薄西山、步履维艰呢?我想,除了整个戏剧大环境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出现了偏差了吧。

河南曲子大体有两部分组成,即大曲和小令。大曲,格律严谨;小令,曲式灵活。大曲,在某种程度上曾受到知识阶层的沾染或加工;小令却长期风靡于桑间陌上,似乎与农民的关系更深。基于此,我认为曲剧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雅俗共存的,但因为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俗的成分占据了上风,故而更受农民和市民的欢迎。从今天我们多能看到的演出剧目上就能推断出来。例如,《贤良女劝夫》、《小寡妇上坟》、《恶婆婆》、《小姑贤》、《胡二姐开店》、《李豁子离婚》、《锯大缸》、《周老汉送女》、《安安送米》、《白玉簪》等等。世俗化的演出剧目决定了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即曲调灵活善变、自由散漫,风格大喜大悲、乡土气息浓郁。同时,曲牌也决定了演出剧目的定向,比如【五更调】【打枣杆】【罗江怨】【寄生草】【哭皇天】【银扭丝】【挂枝儿】【山坡羊】【呀呀呦】【太平调】【步步娇】【边关】【马头】【一串铃】【莲花落】【满江红】【小桃红】【石榴花】【绣荷包】等等。这戏曲牌更适合表现古代妇女们的愁思感、凄凉感、哀怨感、控诉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东白话音乐联盟